近期,廣東星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星光股份”)宣布其LED半導體封裝生產線正式量產,標志著這家深耕照明行業30余年的傳統企業,正式從成品制造領域向上游核心器件封裝領域拓展。這一動作不僅是企業戰略的關鍵轉折,更折射出LED行業垂直整合加速的行業趨勢。
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以三安光電為代表的企業早已開始向上游延伸至襯底、MO源等領域,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價格波動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,增強了企業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與抗風險能力。
對星光股份而言,向上游封裝環節延伸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:一方面填補了其上游供應鏈的空白,另一方面推動企業從單一“照明產品制造商”向“技術+制造”雙輪驅動的綜合型企業轉型。

- INDUSTRY PREDICAMENT -
據悉,星光股份此次封裝產線聚焦SMD(表面貼裝器件)和LAMP(直插式器件)兩大主流LED光源類型,致力于高流明、高光效、高顯指及低光衰技術的突破,既能滿足標準化照明需求,又能靈活適配定制化場景。 同時,表示已為國內外眾多戰略合作伙伴提供封裝解決方案。
但這恰是當前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中低端封裝市場。一方面,上游芯片價格因行業下行持續走低,封裝環節利潤空間被壓縮;另一方面,下游應用需求疲軟,新增產能消化難度陡增。
盡管星光股份宣稱“在高流明、高光效、高顯指及低光衰等核心性能指標上達到行業先進水平”,但從公開信息來看,公司并未披露具體的技術參數和專利情況。在高端封裝領域,已有鴻利智匯、國星光電等國內龍頭企業占據技術先機,短期內難以突破。
今年7月,星光股份向全資子公司廣東星光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增資5000萬元,明確表示本次增資契合公司聚焦照明與新能源主業的發展戰略;9月1日,全資子公司廣東中能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計劃追加投資不超過1900萬元,用于采購LED燈珠封裝生產線設備及配套設施;控股子公司廣東金源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擬投入不超過2000萬元,用于購置光伏組件生產線設備。
此前,星光股份已在智能照明、健康照明、信息安全、量子保密通信等多個領域設立子公司,展現出多元化的戰略布局。這一系列動作指向其“雙主業+多賽道”的戰略規劃。
然而值得警惕的是,在行業洗牌加速的背景下,同時推進多個新業務線,可能分散公司本已緊張的資源,導致現金流壓力進一步加劇。

2024年,星光股份營收1.92億元,同比增長27.22%,但凈利潤虧損持續增長;2025上半年,營收9296萬元,同比增長32.62%,卻凈虧損266萬元,去年同期盈利100萬元。
這與星光股份新業務投入增加直接相關。在行業整體下行周期中,投入封裝產線建設,特別是在LED芯片價格持續下跌的背景下,封裝環節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,星光股份或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盈利。
星光股份通過打通LED照明產業鏈關鍵環節,能否幫助公司降本增效、強化質量控制與產品創新?能否破局“業務擴張與盈利能力之間的脫節”導致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困境,提升其綜合競爭力與市場影響力?在LED下游應用端需求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,還有待市場反饋的時間驗證。
星光股份計劃通過向上游核心器件領域LED封裝環節的垂直整合來“降本增效”,但在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的情況下,上游芯片價格已處于低位,封裝環節的成本優勢可能并不明顯。相反,由于新產線的折舊和運營成本,短期內可能進一步降低企業利潤。
星光股份若想在LED封裝的紅海中站穩腳跟,星光股份需跳出“規模擴張”的傳統思維,轉向差異化競爭策略:
聚焦細分市場:避開中低端封裝的“血拼”,重點布局汽車照明、健康照明等對技術要求更高的高附加值細分領域,打造差異化優勢。
技術突破:真正實現“高流明、高光效、高顯指及低光衰”的技術突破,而非停留在概念宣傳層面。只有形成技術壁壘,才能在高端市場獲得議價權。
強化產業鏈協同:依托“封裝+照明成品”的垂直整合優勢,通過內部協同降低整體成本,而非單純依賴封裝環節的成本優勢。
收縮戰線:重新評估多元化戰略,在現金流有限的情況下,優先保障核心業務的技術投入,避免多線作戰導致資源分散。
小編語
星光股份進軍LED封裝領域的時機堪稱“行業寒冬”——產能利用率不足、價格戰持續。對于一家在封裝領域技術積累有限、且正面臨凈利潤由盈轉虧困境的企業而言,這一戰略的風險遠大于機遇,此時大舉進軍LED封裝領域無異于在紅海中“裸泳”。
轉載文章并不代表中國之光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。
涉及內容版權、真實性或其它問題,請致電:0510-85188298 ,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。